北京权威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33710.html
今天是冬至!年12月22日0:27:53,农历冬月(大)初五星期五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大如年”,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白天逐渐变长。
冬至日是“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起源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民俗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饮食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时光匆匆,冬至不吃,更待何时?
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形似耳朵的样子,治好了南阳乡亲们冻烂的耳朵。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习俗。
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经常带人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为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视频是羊肉汤的做法)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养生
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要及时增添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