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0日——10月19日,由文化学者作家钟永新策划设计的“宋育仁先生诞辰周年纪念北京展”在诸多友人协助下,于清华大学西门附近水磨社区“前流书店”成功举办,这是自年在北京豆各庄读易洞书房举办“消失者”宋育仁先生诞辰周年首次纪念展来的第二次主题展。
展览主题为“思想家”,以九块展板为主要载体,色调古朴,采用纸卷创意设计体现厚重历史,内容精要,分为生平篇、著述篇、思想篇、图像篇、评述篇、文艺篇、传记篇等,简要勾勒出宋育仁思想文化人生的独特魅力,着重展现“宋育仁何以成为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家”之一的历程及贡献。
维新强国是近代中国部分进步人士在面对日益衰微的国势时所选择的一种救国方案,宋育仁追求维新之路与近代中国维新运动史相伴随。为实现维新强国之梦,宋育仁不仅扮演了“坐而言”的维新思想家的角色,大量著书立说,积极建构宏大的维新思想理论体系,涵盖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而且充当了“起而行”的维新实践家的角色,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维新,办实业、创报刊、建学会、译西学等,其维新实践活动亦形式多样。
此外,展览以图书成果形式,展出了近十年来宋育仁研究所取得的一些代表性成果,如《宋育仁思想评传》(年)、《及其他:中国书生宋育仁》(年)、《宋育仁:隐没的传奇》(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宋育仁卷》(年)、《宋育仁问琴阁诗三种》仿古线装自印本(年)、宋育仁总纂《重修四川通志稿》(年)、《宋育仁泰西各国采风记》(年)、《宋育仁维新思想研究》(年),《宋育仁文集》影印版(年)等;还精选展出宋育仁民国年间点评梁启超与胡适的文章、宋育仁著述书目与宋育仁研究部分文章索引、以及对宋育仁研究专家董凌锋博士的学术访谈稿(发表于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馆与西华大学蜀学研究中心合办的《蜀学》杂志)等资料。
据悉,举办此次展览的北京前流书店创办于年,紧邻清华大学,学术气息浓厚,今年更入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图书发行业致敬活动·影响力民营书店品牌,具有一定的书店文化影响力。钟永新表示,希望借此次展览缅怀与纪念宋育仁这位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推进宋育仁研究继续深化,进而扩大宋育仁研究在首都及全国的文化影响。
相关介绍:
宋育仁先生简介
宋育仁(-),字芸子,号道复,四川省富顺县大岩乡倒石桥人(注:今属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大岩凼)。
清咸丰八年()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地主家庭。5岁丧母,11岁父病故。后随伯父读书于广汉。幼聪慧,18岁中诸生(秀才)。光绪元年(),张之洞督学四川,创尊经书院于成都,宋等12人首批入院。在全川入选的学生中,尤以他和杨锐最优,被书院山长王闿运誉为“宋玉、扬雄”。光绪八年(),宋乡试中举。次年,受聘主讲资州艺风书院3年,渐有文名,所著《周礼十种》《说文部首笺正》开始传入社会。光绪十二年()进京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时掌翰林院的徐桐是慈禧太后的党羽,极不喜欢有革新思想的人,斥宋为“狂才”。宋在翰林院郁郁不得志。时值中法战争后,洋务派“新政”破产。宋对他们标榜的“求强求富”产生怀疑并进行批判,形成他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光绪十三年(),所著《时务论》完成初稿,受到一些人的注重和赞赏。陈炽读《时务论》后,赞宋“管子天下才,诸葛真王佐”。
光绪十五年(),宋任翰林院检讨。时值慈禧玩弄归政光绪的骗局,光绪举行亲政、加冠,大婚三礼。宋献《三大礼赋》,颇得光绪称赞。宋由翁同龢引见,受光绪“知遇之恩”,从此宋实成为“帝党”成员。光绪十七年(),宋典试广西,写出《时务论外篇》,专论外交策略。回京后,礼部尚书孙毓汶见他有志外交,便推荐宋到西欧考察。光绪二十年(),他以参赞名义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在西欧考察期间,著《采风记》4卷。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宋在伦敦上书清廷。献困倭之谋、防俄之计。10月,陆军在平壤溃败,黄海海战失利。时公使龚照瑗回国述职,宋代行其职。他与美国退役海军少将夹甫士、英国康迪克特银行经理格林密尔等商定:由康迪克特银行借款万英镑、战款万英镑,购兵船快舰10艘,运输船2艘,募水兵1旅。由原北洋水师提督琅威里率领,“炮械毕集,整装待发”,准备自菲律宾北上直攻日本长崎。次年3月,中日议和成、潜师之谋废,宋“抚膺私泣,望洋而叹,悲愤之余,写成《借筹记》,详述始末。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组成第一个改良主义政治团体强学会,宋主讲中国自强之学。强学会在顽固势力的反对下,不久被迫解散。
光绪二十二年()初,宋回川办理商务、矿务。3月,他在重庆设商务局,兴办各类实业公司。宋认为兴办公司的目的是:“保地产、占码头,抵制洋货。挽回利权”。提出办企业的原则是:“不招洋股,不借洋款,不动官款”;“官归官本。商归商本,分设官厂商厂,彼此各不相涉”;“官商股分开,各公司自立,商务局不过问”。这些主张和政策,推动了四川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同时,宋与潘祖荫等成立蜀学会,创办四川最早的报纸——《渝报》。宣传改良主义主张,提倡改革学校教育制度。次年,他到成都兼掌尊经书院,与吴之英创办《蜀学报》,印行《蜀学丛书》,介绍英国议会章程、西方工商业法规、西方教育制度。在他的影响下,四川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校,以及兴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
“戊戌变法”期间,宋虽远居成都,却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