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江几水几多情
吴明举
万里长江在这里拐个弯,拐出了洞天,弯出了意境——呈“几”字形状,如弯弓,似飞龙,故称几江,成就了“万里长江之要津”——江津。
千年古城,千姿百媚。这里既是“天下第一长联”作者钟云舫的故里,也是开国元勋聂荣臻的家乡,还是驻扎全军十个红军师之一的“兵城”。
我在红军师工作数载,视之为血脉相连的第二故乡。我的战友们以青春和热血镶嵌其中,把“几水”点化成“非凡”。
“江津是个好地方”。元帅赞美她,国家级重点风景区“四面山”佐证她。尤其是,如今悬挂在此间山林中的六千级“爱情天梯”,把这里升华成至爱圣地,也让奇情奇境更有神韵。
而30多年前,“四面山”尚在开发时,我的战友王明清就在此演绎了一段“四面情”。
彼时,他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兵能人”,被部队视为“香饽饽”,也被县城一位美丽姑娘视为“意中人”。然而,当姑娘向他“抛绣球”时,却遭到他的“封杀令”。
姑娘不死心,便“搬救兵”,让父母上阵,希望得到“乘龙快婿”,结果败阵。姑娘仍不放弃,又找上一位军嫂帮忙,试图“曲线救国”,依然败北。
姑娘哭了,汉子也哭了。不是他不愿意,而是部队纪律“不同意”。
就在他们的爱情崩塌时,千里之外的巫溪县突发大岩崩,许多百姓被埋废墟中。山倒了,军人就是一座山。班长王明清奉命随部队乘船火速前往救援。
本来是去救灾的,却在漆黑之夜意外遭灾——他们乘坐的抢险船在长江中突然触礁,有人被甩出几丈远,掉进长江,有的被撞得脑袋“开花”,而王明清却被13吨重的挖掘机碾压得粉身碎骨······
出师未捷,生命定格。然而,真情不死。那位被“抛弃”的姑娘却以未婚妻的名义出现王明清的“葬礼”上,与其从中原家乡赶来的真正未婚妻“撞车”。
顿时,风波骤起,有人说王明清在驻地“找对象”,犯纪律,认为评他烈士有“污点”。幸运的是那位军嫂“拔刀相助”,使王明清保住了“清名”······
烈士走了,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壮士去了,活着的是以命赴死、赴汤蹈火的军人血性,不灭的烈骨忠魂、永存的英雄浩气,成为了时代闪亮坐标和无上荣光。
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一辆大客车与一辆大货车突然迎面相撞,轰燃大火,吞噬着乘客的生命和美好,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即将灰飞烟灭。在车身变形、车门无法打开、车内乱作一团的生死关头,车上唯一身着便装的军人——医院的司药庞远贵,一把甩开惊魂未定的爱人紧抱的手臂,飞脚踢烂车窗玻璃,组织车内乘客从窗口逃生。
车内火势越来越大,他的头发被烧焦,衣服被烧烂,他竟然全然不顾生死。当他正抢救第7名乘客逃生时,突然一声巨响,客车油箱起火爆炸,烈火冲天,他和爱人及内弟全部葬身于火海之中······
他本可以先救爱人和内弟的,但他选择了首先抢救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众。一批乘客得救了,他的妻子和内弟被活活烧死,他自己被烧得面目全非,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几江弯弯,流水潺潺,涵养的是家国情怀,流淌的是红色血脉,沉淀的是铁血军魂。我曾在红军师当过“新闻发言人”,见证和报道过许多红军传人血染的风采。
那是红军师从老山前线凯旋不久的一天,我第一次听到“梁强”的名字,他便成了“准烈士”。师政治部主任兰体堂找到正患重感冒输液的我说:一个烈火焚身救群众的英雄又出现了,可能已“光荣”,希望你去宣传报道……
这位“准烈士”叫梁强,是红军师高炮团战士。那天,他回乡探亲,与27名乘客同乘一辆客车,行至四川富顺县时,客车轰然起火,瞬间烈火熊熊,浓烟滚滚。车上唯一身着便装的军人梁强,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抱起一个由内胎盛着汽油的“火球”冲向客车尾部,飞脚踢破后车窗玻璃,试图扔到车外。
然而,疯狂的火魔如磁铁紧紧粘着梁强,把他变成了“火人”,被烧得面目全非,两只耳朵几乎都没了,眉毛、胡子、鼻尖也没了,烧伤面积达85%,其中60%是深度烧伤······
梁强“抱走一团火,救活一车人”——数十名乘客安全脱险,他自己则从年轻英俊的帅小伙子变成了“丑八怪”,历经40多次手术,被割了一千多刀,终于“死而复生”。
赶走了死神,迎来了爱神。然而,他却把爱神戳得千疮百孔:本来是同班同学的恋人,他却说“不认识”;医院守候并呼唤着他的名字,他醒来把她轰出去,还要人把她送来的鲜花丢进垃圾桶······
被赶走的姑娘哭了,浴火重生的钢铁战士也痛哭流泪:我不想让她后半生和一个“废人”在一起受苦······
可是,苏静甘愿自讨苦吃,每个周末都赶到医院照料陪伴他,给他洗衣服、擦身子、按摩、唱歌。寒星冷月秋依旧,痴情守望病中人。在历经多个日日夜夜的煎熬后,爱终于被捂热,苏静与梁强步入了神圣的婚姻殿堂。
“丑八怪”与“一枝花”的组合,既有超乎常人的酸辣苦甜,也有滚烫暖心的真情流淌。苏静经常搀着梁强,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面对异样的目光,甚至围观,依然牵手前行,相依相偎,风雨兼程,已走过了20多个春秋······
英雄辈出非偶然。我所在红军师辖区驻地,既有邱少云的故乡,又有红岩革命纪念馆,还有元帅纪念馆,伟大的英雄精神熔铸成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精神血脉,在传承赓续中升华为时代的旗帜和巨大的光环。
诗人说,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是的,蜡烛有燃尽的时候,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却光照千秋。
(作者简介:吴明举,曾在驻江津红军师和成都军区政治部机关工作多年,现供职于成都。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等发表作品数百篇。其长篇纪实文学《经典岁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