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小药材如何变身几十亿元大产业

新华财经成都4月16日电(记者袁波)连日来,被誉为“中国麦冬之乡”的四川绵阳市三台县迎来了“涪城麦冬”收获季,一块块绿油油的麦冬地里,村民们忙着采收。小小中药材如何变身产值达40亿元的大产业?

麦冬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药材,三台地区有几百年的麦冬种植历史,因涪江冲积出的砂质土壤富含多种矿物微量元素,加上充足的日照和水源等种植优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区之一,常年种植麦冬面积超6万亩,三台土特产“涪城麦冬”还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今年种了3亩地麦冬,一亩地大概能采挖斤麦冬,看嘛,麦冬颗粒饱满、色泽白,每斤鲜货能卖14元左右。”芦溪镇星楼村农民刘晓兵举着一株麦冬说,村里几乎每家都种麦冬。

“麦冬是一种药效较高的中药材,主要入药部位是其植株块根,长约1.5厘米到3厘米,有生津润肺、止咳等功效,深受市场欢迎。”三台县卫健局副局长李静凡说。

三台县灵兴镇灵兴村,农户忙着采收麦冬。(记者袁波摄)

麦冬丰收季也吸引了自流井区等外地的闲置劳动力前来务工。在灵兴镇灵兴村,上百人在麦冬地里忙碌,他们拔出麦冬植株、抖掉泥土、装车……来自富顺县的农民王钧高兴地说:“坐在小板凳上采挖麦冬,不用太费力,一天还能挣多元。”

“麦冬喜阴,种苗栽种1年后才收,可以套种玉米等农作物,既保证了粮食产量,又能增加经济效益。”芦溪镇党委书记姚芝春告诉记者,以前很多村子产业薄弱,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近年来镇里开始着力扩大麦冬种植规模,整理土地实施“麦冬+粮食+猪”复合种植模式,最大限度维持麦冬的道地性,麦冬种植让村民看到了盼头,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打工的年轻村民回流。

近年来,三台县紧紧围绕麦冬、生猪等主导产业,以芦溪镇、永明镇等镇乡20多个村为主阵地,不断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加大金融等支持,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特色农业。三台每年预算专项资金万元,近三年整合项目资金1.2亿元,推动麦冬产业发展。

针对普通农户经营流水不多,授信不足的情况,三台县金融机构在“惠农e贷”基础上推出“麦冬贷”,服务全县麦冬产业链上农户余户。刘营镇三道河村麦冬经营大户肖利说:“去年申请了29万元的信用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从源头保证麦冬品质,三台加快建设数字化溯源体系,建立了麦冬标准化种植可追溯基地,包括麦冬标准化种植试验区、麦冬优化配方施肥试验区、麦冬施用富硒元素生产高品质麦冬试验区,并聘请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的专家指导栽种管理。

三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胡梁说:“由科研机构指导,龙头企业、示范种植社、产业化联合体组成的‘雁阵’,引领麦冬产业壮大升级。”

刘志伟(右)在合作社指导烘干鲜麦冬。(记者袁波摄)

“我们的麦冬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有约亩,通过合理规划,资源整合,引导农民在种收、加工、销售方面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三台县明志麦冬加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志伟和麦冬打了30多年的交道,为了提高麦冬品质,他还研发了带有搅拌和烘烤功能的麦冬烘干设备,带动周边镇数百农民就近务工。

“多年来公司一直和三台麦冬种植合作社合作,每年订购麦冬近吨。”四川汉广天涪中药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余祥华说,公司未来还将针对麦冬的药用价值,研发更多产品。

目前,三台县已成功引进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入驻,并联合太极集团、四川中兴药业等食品医药企业,开发出超种中成药、余种保健品,以及麦冬汤料包、麦冬茶等衍生产品,实现全链条产值达40亿元。

农户们在三台县的麦冬交易市场交易。(记者袁波摄)

年,三台县建成中国麦冬电子交易中心。“今年全县麦冬总产量预计达1.5万吨,产量占全国总生产量的70%以上。”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次勇说,“涪城麦冬”已成功入列《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首批地理标志互认清单,远销东南亚、欧盟等地区,占全国出口量的80%以上。

三台县副县长何广表示,近年来三台县打出麦冬产业发展组合拳,以完善麦冬科研、产业、产品和品牌四大体系为重点,建立“三园四中心一体系”(即良种繁育园、标准化种植园、综合利用园、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电子交易中心以及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了麦冬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发展。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