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佛教说,要是有高僧修成正果,他圆寂后火化就能烧出舍利子,这些舍利子会成为寺庙的宝贝。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把和尚放进缸里封存起来,要是过了一两年肉身没烂,人们就会给和尚贴上金箔,把他供起来。
但是在四川隆昌的一个古墓里,人们发现有个僧人下葬的方式很不一样,他不是像其他僧人那样火化后下葬,而是像普通人一样直接埋进土里。
在四川南边儿有个叫隆昌的市,这地方历史可不短,从唐代就开始在这儿设县了,到现在都有一千多年了。
明朝隆庆元年(年),统治者给这里取名隆昌,意思是“兴隆昌盛”,并设立县制,这个名字一直用到现在。
因为隆昌历史悠久,所以这里生活着很多名人,名人多了,文物和古墓自然也就多了。
在隆昌市西南边,有个叫圣灯镇的地方,在圣灯镇东北方向大概4公里的地方,有座天螺山,在那里,人们发现了一座古墓,专家过来考证后,说这座古墓应该是明朝时候修的。
可惜的是,这座古墓的很多资料都已经找不到了,比如它是什么时候挖出来的,当时的人看到了啥。而且,这墓还被以前的盗墓贼挖过,也没人知道盗墓贼是啥时候来的,从墓里偷走了多少东西。
有一种悲剧,就是考古人员到了古墓,却发现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了。运气好的话,还能从盗墓贼不要的垃圾里找到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文物;运气不好的话,就只能“空欢喜一场”,白跑一趟。
幸运的是,这座古墓属于第一种情况,被发现时还留了些有价值的东西。
尽管墓室遭到了破坏,石室也被打开了,但墓里还有一块残缺的石碑,上面只剩下“严巨光禅师圆寂,徐州府富顺县……甲申”这些字。就从这仅剩的一句话,专家们了解到了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原来这是个高僧的墓,可为啥他没像其他和尚那样火化呢?专家也想不通。再加上史料里没写这僧人的名字,专家也不知道他的生平,所以就更没法说了。
这墓室是石头做的,除了那块残碑,在石室门后还有一块菱形浮雕,上面刻着牡丹花,图案挺好看的。
看这块浮雕,就知道这墓室以前肯定特别豪华,也能看出盗墓贼把这墓室破坏得有多严重,给考古和历史研究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石碑上写的地方是“富顺县”,因为隆昌这名字是从隆庆元年开始有的,所以陵墓肯定是在隆庆元年之前修的,也就是年之前。
就剩下的浮雕工艺来说,这时间往前也不会太长,所以专家才判断这是明代的墓葬。
不管怎么说,古墓是找到了,虽然这个发现对学术界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古墓的主人也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小角色,但文物毕竟是文物,这座坟墓还是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都亟待发展,考古界也不例外,迎来了新的局面。国家开始注重文物的价值,并在国内组织了第一次文物普查活动。
因为经验不足,第一次文物普查规模小、手段不规范,连文物统计数据都没留下,还平白无故造成了很多损失,让不少专家痛心疾首。
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开始了,距离第一次已经过去了31年。人们吸取了30年前的教训和经验,8年后,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给国家和人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第二次普查的规模和成果都比第一次大很多。
在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我国共调查登记了40多万处不可移动文物,还先后公布了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县级城市中,国家也登记了6万余处文物保护单位。
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专家们到圣灯镇天螺山的古墓考察,文管所将其列为文物点封存保护,这地方就成了没人去的“禁地”。
时间一晃又过了二十年,这座古墓在工作人员的保护下安静地度过了二十年,对它来说,这二十年也只是眨眼之间。
因为《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国务院决定从年起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这次普查中,专家们再次来到这座古墓,然而,这一次他们有了不同的发现……
第三次文物普查比第二次更具体详实,这次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石刻等,光分类就有6大类59小类,之前普查过的文物也算在第三次普查范围内。
这也是专家们再次来到这座古墓的原因,为了搞清楚这座古墓的现状,学者杨俊他们在09年9月18号来到这里进行实地考察,希望能得到最新的资料。
但就在他们全神贯注地查看古墓时,一道黑色身影突然从古墓里窜了出来,这突发状况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人们都很纳闷,这封存多年、人迹罕至的古墓里,怎么会突然窜出个影子呢?这埋死人的地方,又怎么会有活物出现呢?
还好当时相机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考察队里还有专门拍照的人跟着。当时负责拍照的文管员叫兰廷波,杨俊进去看墓穴的时候,兰廷波就在墓门口拿着相机一直按快门。
黑影蹿出时,兰廷波正好按下快门,不过他显然也被吓到了。他的惊叫声引起了杨俊的注意,杨俊回头看了看照片,发现显示屏上有两个光点,像是某种东西的眼睛。
——古墓里肯定有个活物!不过墓穴有五米深,里面还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为了大家的安全,也为了不吓跑里面的活物,学者们没敢贸然进去。兰廷波赶紧打开手电筒,用手电筒的光和相机的长焦对着墓穴,咔嚓咔嚓连拍了好几张。
接着,相机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在场的人都没见过的动物,它有小猴那么大,毛茸茸的,身体线条很顺溜,长得像狐狸,但又和平时见到的狐狸不太一样。
兰廷波用相机拍下了两只这种动物,一只在墓穴最里面的石龛那儿,它站直了,眼睛睁得老圆,骨碌碌的眼珠儿警惕地瞅着外面。
还有一只躺在地上,头露在外面,身子藏在另一只站着的动物后面,这两只动物大小差不多,应该不是亲子关系。
回到办公室,兰廷波就亟不可待地把这两张照片冲洗出来,他太想搞清楚这两只动物是什么品种了。所以一回到办公室,他就开始疯狂地找资料,最后,通过互联网,他查到了这两只生物的真实名字——狗獾。
专家们对这个结果感到很高兴,很多报社也赶紧报道了这件事。
狗獾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叫獾。专家推测,鲁迅《故乡》里闰土刺的猹就是它。因为数量少,很多人都没见过。
根据资料,狗獾是鼬科狗獾属的一种动物,在鼬科里,它的体型算大的,尾巴短,背上的毛是褐色和白色混杂的,四肢内侧则是黑棕色的毛,它的四肢很健壮,也很会跑。
专家把闰土西瓜田里上蹿下跳的猹和狗獾联系在一起,也是因为它们有相似的特征。
狗獾啥都吃,不挑食,荤的素的都行,住的地方也不挑,森林、灌木丛、田野都能看到它,亚欧大陆很多地方都有它。
既然狗獾只是一个现存稀少的二级保护动物,还没灭绝,那为啥专家会因为在高僧墓里发现狗獾而高兴得不行呢?
原来,狗獾虽然没灭绝,但在隆昌已经50年没出现过了,大家都以为它在隆昌绝迹了,没想到在高僧古墓里见到了。
但是,为啥这个在上世纪就没了的动物会出现在明代和尚的墓里,考古的、学生物的还有相关工作人员都没法解释这个事儿。
人们只能猜这么个事儿:
本来一对成年狗獾在山林里活得自由自在,但是城市化让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它们被赶出了自己的家,能生存的地方越来越少,只好进入没人注意的古墓里生活,直到又被人们发现。
狗獾现在还是很少见的动物,能在隆昌发现它,说明这里还是有适合它生存的地方。出于人道主义,学者们也没去打扰它们,让这两只狗獾继续在古墓里生活。
那狗獾咋越来越少了呢?就在考古专家在隆昌古墓发现狗獾的时候,还有一群生物学家在青海研究狗獾呢,最后他们得出来一个结论:
狗獾变少可能是因为环境差、食物少。从习性上看,狗獾进出洞穴前后会很警惕,所以人们很少能见到它。
让人想不通的是,年专家们普查完隆昌这座古墓后,除了那几篇关于发现狗獾的新闻,就再也没有这座古墓的消息了。
也许是这个和尚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也许是这座古墓被盗墓的人破坏得太厉害了,所以现在它在学术界已经没什么价值了,学者们也对它不感兴趣了,时间一长,这座古墓就没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