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宗祠正本清源,子孙昌盛

三台吴氏大宗祠位于四川省三台县观音场(现名西平镇)东门外,属清代乾隆初年修建的古建筑群,是蜀中闻名的“吴家祠”。据考证,吴家祠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祠堂坐西北向东南,系由正殿、武圣殿、观音殿为中轴线,以两侧对称的4间偏殿和走廊,组成对称式,走马转角楼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长米,宽50余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

四川三台吴氏大宗祠吴氏后裔,属“湖广填四川”来的福建客家人,至今住居还保持有南方的古味;其祭祖仪式和家族称谓还保留有闽南的语音和习俗。

雨师洒道,柳风迎人。抬眼望“吴氏宗祠”金匾辉煌,光彩照人,雍穆有礼的古祠,雕梁画栋的殿堂,古朴敦厚的气息,更显示出此间主人的高雅。来到金匾下,只见两块约一米直径大的圆石,铺于大门的左右地面上,据宗祠长者讲解,才知道本祠形象是一只蚾蟖(蜘蛛),两块圆石是蚾蟖眼睛,再看大门的左右照壁下面是三层青条石衬托着万字格的壁花,青条石面上是精工细作古朴大方的浮雕;左照壁上是喜鹊闹梅与白鹤闹松浮雕,情趣盎然,暗喻寿喜;右照壁上是碧绿见底的湖水,可见湖中鱼儿嬉戏于藻萍之间,岸上绿草如茵,一只娇憨的梅花鹿扬蹄迈步在百花丛中,这副浮雕暗喻福禄及年年有余。大门上一副楹联:“福建龙岩遗香远,梓州敦睦世泽长。”这副楹联是本祠始祖中旌公第八世孙金芫编撰的。这副楹联道出了吴氏宗祠敦睦堂始祖的渊源。门厅的内外空悬着四截瓜筒,上面的镂花在黑漆的木柱,玛瑙色的片枋陪衬下富丽堂煌,古朴典雅,显示出多年前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

绕过操手回廊,来到前厅门外,迎面一块金匾“千枝挺秀”映入眼帘,一副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道出了吴氏先祖吴泰伯,默承先志,三让王位,逃避到荆蛮艰苦创业的高风亮节。

步入前厅,一路青石板镶嵌的路面,一块石板比一块石板宽,一块比一块长,这是祖先给后辈人的一种暗示和教育。暗示后辈人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后面的路越走越宽广;教育后人要兢兢业业,戒骄戒躁,后面的路还很长远,要不断开拓进取。前厅的圆柱上一副楹联:“系出延陵溯先世家风芬流潼伍,派沿龙岩缅客家兴盛望重敦睦。”前厅正面一块金匾“万古蒸尝”四个金字,据老一辈的族人介绍,这四个字最初是四川富顺县的吴氏族人请当地一位叫赵翰林的人写的,老匾毁于文革期间。现这匾是本祠始祖中旌公第七世孙,85岁高龄老人吴茂祥手迹。前厅整个布局是:三间正厅配两厢房。屋脊包括整个祠堂屋脊,四个角是鳌鱼,正中是双龙戏珠,配上两侧的镇宅兽。四面屋脊中间是斗大的“福禄寿禧”四个字;前厅内部均为雕梁画栋的装饰,外加四周廿四孝的壁画,还挂有几幅历代名人拜赞吴氏先祖的赞词、墨宝,更显出富丽堂煌又古色古香的风味。

绕过操手回廊,来到前厅门外,迎面一块金匾“千枝挺秀”映入眼帘,一副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道出了吴氏先祖吴泰伯,默承先志,三让王位,逃避到荆蛮艰苦创业的高风亮节。

步入前厅,一路青石板镶嵌的路面,一块石板比一块石板宽,一块比一块长,这是祖先给后辈人的一种暗示和教育。暗示后辈人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后面的路越走越宽广;教育后人要兢兢业业,戒骄戒躁,后面的路还很长远,要不断开拓进取。前厅的圆柱上一副楹联:“系出延陵溯先世家风芬流潼伍,派沿龙岩缅客家兴盛望重敦睦。”前厅正面一块金匾“万古蒸尝”四个金字,据老一辈的族人介绍,这四个字最初是四川富顺县的吴氏族人请当地一位叫赵翰林的人写的,老匾毁于文革期间。现这匾是本祠始祖中旌公第七世孙,85岁高龄老人吴茂祥手迹。前厅整个布局是:三间正厅配两厢房。屋脊包括整个祠堂屋脊,四个角是鳌鱼,正中是双龙戏珠,配上两侧的镇宅兽。四面屋脊中间是斗大的“福禄寿禧”四个字;前厅内部均为雕梁画栋的装饰,外加四周廿四孝的壁画,还挂有几幅历代名人拜赞吴氏先祖的赞词、墨宝,更显出富丽堂煌又古色古香的风味。

绕过左右偏殿,来到大殿门前,“敦睦堂”金匾,光彩照人。敦睦堂三字言简意赅,这是本祠始祖中旌公教育后人,为人处事的根本;“敦睦”,为人要敦厚忠实,对人处事要和睦谦让,这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千古遗训,应该把它作为警世的座右铭,代代相传,鞭策自己。这块匾,老匾是清朝云南监察御史吴鸿恩所赠。现在这块匾是本祠始祖中旌公第九世孙维邦,用泰国进口红木精雕细刻而成,价值不菲。

本祠始祖吴公中旌字求俊,清康熙二十九年(年)九月初八日申时生于福建省龙岩州小池堡何家坡村。中旌公昆仲六人,公为季子。中旌公之父见其公于康熙五十六年率领子孙数十人,由福建龙岩远迁,来到四川省富顺县在沱江岸畔尹市坝史家街(现名富顺县黄葛镇)一带创建基业;见其公命三子中木,季子中旌北迁独创家业。于是,中木、中旌二公北迁至川北潼川府三台县城郊居住。先佃业于东门外,再佃业于北门外,继而买业于三台县西路观音场(现西平镇)东门外,业主颜氏余亩坝地全由中旌公买下,后来五个儿子各分30余亩,越年又置业于中江县。清乾隆初年立祠“敦睦堂”于三台县观音场东门外。民国初年,中旌公派下已有田土几千亩,在三台县已称巨族、望宗。

中旌公胞兄中木公之后裔,后来迁居成都双流县、金堂县、广元县三堆坝、昭化等地。惟有中木公晚年随季弟中旌公一起生活,死于观音场,葬于观音场北门外山腰。中旌公后裔年年扫墓,四时祭祀,痛惜,“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倒碑毁墓,中木公坟墓变为废墟,近年已高楼林立。

所幸,中旌公夫妇坟墓还在,碑碣虽早已毁去,近年来中旌公后裔又捐资重竖碑碣,再修墓道。中旌公所立“敦睦堂”,也几经毁坏,现在才初步维修完工。

再看大殿左右匾额,左边“源远流长”四个金字,此匾是解放前国民党新编十八师师长吴方正所赠。右边“礼让”这块匾,概括了吴氏先祖吴泰伯、吴季札两位千古圣贤,三让两家天下的美德,是民国初年三台县县长吴邺祥所赠。老匾还有吴邺祥手书的匾序,序文:“本年秋,巡视粮政,始克晋谒祠宇,见文质彬彬,雍穆有礼,克绍宗风,因书此语致盛,而垂不朽焉!三台县长吴邺祥。”

大殿两边的楹联是:萍藻虽薄物,呈使主祭,此慨兮,闻惊兮,见昭忠,岂碍涧溪懋;黍稷何厚馨,献奉后生,折矩乎,周规乎,明德行,方增堂构色;这副楹联的大意是:虽然呈献于祖宗灵前的祭祀品是一点些小薄物,但只要承祭者心诚意虔,也能使人感慨万千,惊喜不以,祖先英灵也会时时护佑,使承祭者兴旺发达,象涧溪之水源远流长,终成波澜壮阔。下联大意是:稻梁菽麦黍稷虽然,没有永久的香味,但民以食为天,谁也离不了它们,人们在吃饱喝足后,一定要循规蹈矩,修身养德,这样才能为祖宗增光添彩。

跨进大殿,只见大殿里边,庄严肃穆,灯烛辉煌,神龛前锦幔绣幕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中“至德光昭”金匾耀眼夺目,金匾顶上是精工镂雕的二龙戏珠图案,神龛上供奉着吴氏肇基之祖泰伯、仲雍及历代高曾祖神位,主神位四周是泰伯、仲雍后裔神位,呈众星捧月式,昭穆有序地排列在主神位周围,两边还挂有几幅先祖遗像,特别是本祠始祖吴公中旌夫妇遗像栩栩如生,庄严肃穆。这套像距今已近三百年了,是中旌公九世孙声伟几代人收藏着的。

大殿的左边是武圣殿,殿堂巍峨,金碧辉煌,正面匾额是“义薄云天”四个大字,楹联是:“异姓尚能德弟兄,同胞何苦急相煎。”含意是:古人异姓尚能结为生死弟兄,何况我吴氏后裔一脉相传,更应该紧密团结,不可分裂。这副楹联是本祠始祖中旌公八世孙金芫编撰的。

右边是观音殿,殿内香烟袅袅,庄严肃穆,锦幔高挂,彩屏张护,灯烛辉煌。“慈航普渡”匾额镶嵌在殿门上端,两边楹联是:救苦救难救众生,保福保贵保平安。观音菩萨左手捧净瓶,右手执杨柳枝,慈眉端庄,栩栩如生,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灯烛香火四时不断。

左右偏殿的布置:解放前,左边偏殿是本家族停男丧的,右边偏殿是停女丧的。左右偏殿为对称式拱圆门,平常是作客厅用。左右偏殿的后面是两间教室,在清朝末年吴氏宗祠兴办义学,学校名称是“吴氏俊予”小学。最初,由本地吴、王两姓巨族联办,不到两年,因王姓无力再联办,就退出联合,由吴姓单独承办,直到解放前夕才停办。

从几年前毁去的旧墙上学校的榜文,可了解到本祠兴办义学的一些情况,上面阐述了义学面向平民子女的办学宗旨,是研究清末民初三台农村教育的文史资料。

从吴氏家族的古老族谱及很多古文物看,吴氏家族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客家文化史,吴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客家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吴氏三圣人影响全世人我姓吴,我骄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